青、藏、川、滇地区印支期太平洋型古大陆边缘的特征

被引:10
作者
高延林
机构
[1]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西宁
关键词
古大陆边缘; 三叠纪; 中生代; 印支期; 隆起带; 盆地沉积; 岛弧带; 碎屑岩; 碎屑沉积岩; 太平洋; 大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和“三江”地区,广泛发育着特堤斯型的海相三叠系和印支期构造变动及岩浆活动,成为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印支运动的重要地区,也是研究中国境内冈瓦纳与劳亚古陆界线和特堤斯洋壳时空分布特征的地区。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该区大地构造和区域地质演化做过大量研究和不同观点的探讨。本文根据近来一些新资料和作者的野外观察,结合板块构造研究方法,认为青海中南部、西藏东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云南西部地区,在晚二叠世到三叠纪时曾经发育了一个南临古特堤斯大洋(或北特堤斯大洋)的太平洋型(活动性)古大陆边缘。它的特征基本代表了该区印支期大地构造的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9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内蒙古东部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缝合带的初步研究 [J].
李锦轶 .
科学通报 , 1986, (14) :1093-1096
[2]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 [J].
黄汲清 ;
陈国铭 ;
陈炳蔚 .
地质学报, 1984, (01) :1-17
[3]   滇西澜沧江南段蓝闪片岩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彭兴阶 ;
罗万林 .
中国区域地质, 1982, (02) :69-75
[4]   中国的三叠系 [J].
杨遵仪 ;
李子舜 ;
曲立范 ;
卢重明 ;
周蕙琴 ;
周统顺 ;
刘桂芳 ;
刘本培 ;
吴瑞棠 .
地质学报, 1982, (01) :1-21+97
[5]   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的两种混杂岩及其构造意义 [J].
张之孟 ;
金蒙 .
地质科学, 1979, (03) :205-214+283
[6]   藏南舌羊齿植物群的发现和其在地质学及古地理学上的意义 [J].
徐仁 .
地质科学, 1976, (04) :323-331+379
[7]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