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重构及其新挑战

被引:25
作者
罗俊
机构
[1]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新媒体; 偏态传播; 互联网传播; 传播生态; 社会认知; 媒体现实; 后真相; 信息属性;
D O I
10.16524/j.45-1002.2018.04.00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是媒体的社会功能,媒体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个人的社会认知,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大众传媒时代,由于传播权利的不平等性与传播主体的选择性,媒体所构建的社会场景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客观现实。互联网实现了传播工具的革命,终结了信息垄断时代,重构了传播格局,使普通人拥有了自由发布信息和参与传播的权利,因此曾被认为必将成为一种理想的社会认知工具,但近年来网络信息空间乱象丛生,出现了一系列与预期相反的景象。文章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结构与传播模式的分析,发现其具有不同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二次选择机制,并进而导致了偏态传播现象,即偏好于传播少部分具备特定属性的信息。经由这种机制选择出来的信息更容易实现大范围传播,从而形成显著的社会影响力;但这些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重要的、足够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其内含的解释框架也并不一定是公正的、客观的、合乎社会规范原则的。因此,互联网媒体现实也会在某些方面偏离社会现实,在媒体框架竞争中也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于互联网媒体偏态传播特性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应有深刻的、前瞻性的认识,并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理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Twitter..Wu S;Mason W;Hofman J;.Proceedings of the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2011,
[2]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美) 拉斯韦尔;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  
媒介化政治.[M].(美) 本奈特 (Bennett;W.L.) ; (美) 恩特曼 (Entman;R.M.) ;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传媒社会学.[M].(美) 麦克莱;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  
娱乐至死.[M].(美) 波兹曼;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公众舆论.[M].(美)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新闻媒介与社会.[M].张国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  
权力的媒介.[M].(美)阿特休尔(Altschull;J.H.)著;黄 煜;裘志康译;.华夏出版社.1989,
[9]   美国“事实核查新闻”的生产逻辑与效果困境 [J].
虞鑫 ;
陈昌凤 .
新闻大学, 2016, (04) :27-33+66+149
[10]   微博转发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J].
金晓玲 ;
金可儿 ;
汤振亚 .
情报杂志 , 2015, (10) :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