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言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分析

被引:10
作者
白寅
机构
[1] 中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流言传播; 信度; 信源; 网民; 葡萄藤式沟通系统; 网络流言; 网络公共空间; 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传统的有关谣言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口传媒介而言的。口传媒介与网络媒介在传播中的最大区别在于:口头传播的对象是确定的和人格化的,传受双方的关系明确,他们之间在传言之际伴随着包含大量情感投入的人格互动,因此,一则信息的信度是信息内容信度和信源信度的综合结果。网络公共空间上的传言对象往往是不确定的和非人格化的,因此,网络流言的信源信度主要和其内容本身的信度相关,而与传播者的人格无关。同时,由于人格互动的缺乏,人们往往缺少在网上发言的动力(因为网上没有人会指名点姓要你发言),因此,网民要参与流言传播必须具备比口传环境中更强大的动机,只有在特别而且强烈的触动下人们才会在互联网上"奔走相告"。基于此,本文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和调查实验验证了如下假设:一,只有那些符合接受者心理预期并与认知结构相匹配的信息才可能被认为有信度;二,不满情绪的宣泄是非人格互动环境下表达意见的主要动力;三,涉及社会重大利益关切或触动社会主要矛盾的信息才会引起互联网上的集合性行为。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6+111 +11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