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

被引:46
作者
宋敏红
钱正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西太副高脊线; 高原涡; 西南涡; 南亚高压脊线; 冷空气入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高原涡东移、南亚高压南北摆动 ,以及北方冷空气入侵等对西太副高脊线及其相伴雨带摆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凡高原东部气柱平均厚度ΔH3 0 050 0 ≥392gpdm时 ,未来高原涡将东移出高原 ,激发西南涡产生东移 ,使西太副高南落 ,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暴雨 ;2 )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和西太副高西段脊线的南北摆动趋势相同 ,但前者更稳定 ,且常提前 3天 ,可据此预报西太副高的摆动及其相伴雨带的位置 ;3)若北方有冷空气持续南下 ,华北与华南、江南分别出现 2m·s-1以上的南风负、正距平 ,将易在该南风正、负距平过渡区且偏于负距平区一侧产生暴雨 ,并使西太副高稳定少动。
引用
收藏
页码:556 / 56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1998及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 [J].
陈菊英 ;
王玉红 ;
王文 .
高原气象, 2001, (04) :388-394
[2]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 [J].
张顺利 ;
陶诗言 ;
张庆云 ;
张小玲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4) :442-457
[3]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 [J].
龚道溢 ;
王绍武 ;
朱锦红 .
地理学报, 2000, (05) :567-575
[4]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J].
刘屹岷 ;
吴国雄 ;
刘辉 ;
刘平 .
气象学报, 1999, (05) :525-538
[5]   关于夏季南亚高压的进一步研究Ⅰ.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关系的统计分析 [J].
张琼 ;
钱正安 ;
陈敏连 .
高原气象 , 1997, (01) :53-63
[6]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环流形势异常的分析 [J].
牟惟丰 .
气象, 1992, (08) :16-21
[7]   盛夏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J].
赵汉光 ;
吕灿九 .
气象, 1992, (05) :3-8
[8]   近几年副高的变化特点和趋势 [J].
陈兴芳 .
气象, 1985, (06) :11-12
[9]   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与我国东部旱涝关系的天气气候研究 [J].
罗四维 ;
钱正安 ;
王谦谦 .
高原气象, 1982, (02) :1-10
[10]   1977年出梅时期副高北跳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J].
林本达 ;
缪锦海 .
大气科学, 1981, (03) :25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