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

被引:134
作者
赵宪章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语言; 图像; 符号; 模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05 [文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莱辛在其《拉奥孔》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语境中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言是"实指"符号,图像是"虚指"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的。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由是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84+223 +223-22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J].
赵宪章 .
江海学刊, 2010, (01) :183-191+239
[2]   诗与画的融通之始——浅论六朝题画诗 [J].
孙熙春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6) :42-44
[3]  
改编也是一门艺术[N]. 吴辉.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 (006)
[4]  
图像理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米歇尔, 2006
[5]  
题跋10讲[M].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徐建融著, 2004
[6]  
福柯集[M]. 上海远东出版社[(法)福柯著], 2003
[7]  
七缀集[M]. 三联书店[钱锺书著], 2002
[8]  
论古代艺术[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德]温克尔曼 著, 1989
[9]  
近代文学批评史[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韦勒克(Wellek,R.)著, 1987
[10]  
人论[M]. 上海译文出版社[德]恩斯特·卡西尔,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