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67
作者
纵蒙蒙 [1 ]
杨辉军 [1 ]
方能圆 [1 ]
徐辉 [2 ]
巢健茜 [1 ]
杨靓 [1 ]
陈黄慧 [1 ]
吴振春 [1 ]
机构
[1]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南京市秦淮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 生命质量; 影响因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2 [老年病学];
学科分类号
100203 ;
摘要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3年3—12月在南京市秦淮医院进行体检的老年人1 454名。按是否患有慢性病,将其分为慢性病组和无慢性病组。采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制定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对2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2.2%(1 050/1 454)。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躯体机能、情绪性格、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得分与无慢性病老年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和记忆功能得分与无慢性病老年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及白内障的老年人,其总体健康得分与未患该病的老年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饮酒情况及退休前职业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躯体机能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学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自理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前职业和居住状况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性格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居住状况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记忆功能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前职业、居住状况、学历及年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社会适应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居住状况、饮酒情况及学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总体健康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学历、退休前职业、居住状况及饮酒情况,加强慢性病的防治是提高其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523 / 15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与生命质量关系
    贾丽娜
    袁平
    庄海林
    王小燕
    林欲静
    陈越
    [J]. 中国公共卫生 , 2011, (11) : 1361 - 1364
  • [2] 常见慢性病对农村中老年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
    曹洋
    刘建江
    许海涛
    张建国
    杜国栓
    李娜
    胡永华
    [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2) : 2537 - 2540
  •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作用研究
    陈胜利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03) : 514 - 515
  • [4] 深圳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付勤
    谢建平
    [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08) : 1026 - 1027
  • [5]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纪艳
    张冬梅
    汪长如
    于先清
    [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9) : 2147 - 2149
  • [6] 2007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会议摘登——全科医生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作用
    Colette Browning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4) : 1131 - 1132
  • [7] 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
    李晓梅
    万崇华
    王国辉
    潘家华
    周曾芬
    段丽萍
    李红樱
    杨玉萍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01) : 20 - 22
  • [8] 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及其增龄变化
    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
    肖俊方
    费爱华
    汪月峰
    周林古
    张放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10) : 1314 - 1316
  • [9] Gender Roles in Persistent Sex Differences in 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orris, Colleen M.
    Murray, Joshua W.
    Triplett, Leona S.
    Hegadoren, Kathleen M.
    [J]. GENDER MEDICINE, 2010, 7 (04) : 330 -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