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长期灌溉施肥对半干旱区褐土氮、磷和钾库的影响Ⅰ.对褐土农田土壤氮库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
刘作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刘作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昭佩
冯燕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冯燕萍
李桂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李桂芳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鞍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来源
:
生态学杂志
|
2004年
/ 05期
关键词
:
灌溉施肥;
土壤氮库;
半干旱区;
二次回归旋转设计;
D O I
:
10.13292/j.1000-4890.2004.0146
中图分类号
: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辽西半干旱区进行了长期田间试验 ,研究灌水、施氮、施磷和施秸秆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水在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同时 ,使得土壤中的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有所降低 ,施氮肥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土壤氮素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施秸秆能显著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特别是水解氮含量。因此 ,秸秆施用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氮素营养的有效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辽宁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供氮特性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阳春
沈其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沈其荣
[J].
土壤学报,
2004,
(01)
: 87
-
92
[3]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卫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凯荣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鑫
[J].
生态学杂志,
2004,
(01)
: 39
-
43
[4]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杨长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长明
杨林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林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颜廷梅
欧阳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欧阳竹
[J].
生态学报,
2004,
(01)
: 63
-
70
[5]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昭佩
刘作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刘作新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1)
: 131
-
134
[6]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亚丽
张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张娟
沈其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沈其荣
王金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王金川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2)
: 1575
-
1578
[7]
水肥管理对半干旱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郑昭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郑昭佩
刘作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刘作新
魏义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魏义长
宋德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宋德香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4)
: 102
-
104
[8]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迁移转化与优化管理研究
杨林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杨林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健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3)
: 441
-
445
[9]
添加无机氮磷与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宏
郝明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郝明德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01)
: 58
-
60
[10]
辽西半干旱区长期施用化肥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昭佩
刘作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
刘作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力生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3)
: 25
-
29
←
1
2
→
共 16 条
[1]
辽宁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供氮特性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阳春
沈其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沈其荣
[J].
土壤学报,
2004,
(01)
: 87
-
92
[3]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卫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凯荣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鑫
[J].
生态学杂志,
2004,
(01)
: 39
-
43
[4]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杨长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长明
杨林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林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颜廷梅
欧阳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欧阳竹
[J].
生态学报,
2004,
(01)
: 63
-
70
[5]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昭佩
刘作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刘作新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1)
: 131
-
134
[6]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亚丽
张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张娟
沈其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沈其荣
王金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王金川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2)
: 1575
-
1578
[7]
水肥管理对半干旱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郑昭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郑昭佩
刘作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刘作新
魏义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魏义长
宋德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宋德香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4)
: 102
-
104
[8]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迁移转化与优化管理研究
杨林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杨林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健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3)
: 441
-
445
[9]
添加无机氮磷与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晓宏
郝明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郝明德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01)
: 58
-
60
[10]
辽西半干旱区长期施用化肥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昭佩
刘作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
刘作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唐力生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3)
: 25
-
29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