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发育土壤磁性增强的环境磁学机制

被引:44
作者
卢升高
俞劲炎
章明奎
俞立中
张卫国
机构
[1]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华家池校区杭州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第四纪沉积物;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0.03.002
中图分类号
P534.63 [第四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5 ;
摘要
对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 (Q3 黄土 ,Q2 红土和Q3 红土 )发育土壤的磁性增强现象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1)铁磁性矿物是土壤磁性的主要载体 ,它们是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单畴 (SSD)和超顺磁性 (SP)态的次生磁性矿物 ,没有显示重要的反铁磁性矿物的贡献 ;(2 )土壤磁化率 (χ)的高低与成土过程产生的稳定单畴和超顺磁性颗粒呈极显著正相关 ,指示了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度 ,磁化率可作为反映成土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 ;(3)频率磁化率 (χfd) 5 %可作为土壤中的超顺磁性颗粒存在与否的临界值 ,土壤 χfd值的高低同样反映了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度 ,可用作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有用工具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336 / 3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呼伦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的环境磁学机制 [J].
胡守云 ;
王苏民 ;
E.Appel ;
吉磊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4) :334-339
[2]  
中国现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J]. 吕厚远,韩家懋,吴乃琴,郭正堂.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12)
[3]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J]. 朱日祥,李春景,吴汉宁,丁仲礼,郭正堂.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09)
[4]  
中国黄土磁颗粒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J]. 刘秀铭,刘东生,Friedrich Heller,许同春.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1(06)
[5]  
土壤磁学[M].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俞劲炎, 1991
[6]  
章明奎. 运用自然属性指标和数理分析方法进行土壤分类的研究—长江中下游中晚更新世沉积体发育土壤的土壤特性及其分类问题 .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