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三场所”理论的居住小区空间组织研究

被引:17
作者
李晴
机构
[1]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关键词
第三场所; 可达性; 参与互动; 公民意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居住区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3303 ;
摘要
第三场所是具有积极社会性意义的社区公共空间,以第三场所理论为基础,从居住小区的基础理论"邻里单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小区案例3个层面,分析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社区设施的多样性以及居民的参与互动性,探讨基于社会性内涵的居住小区空间组织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美城市建设和规划比较研究.[M].张庭伟;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社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以美国普雷亚维斯塔社区为例 [J].
李晴 .
城市规划, 2010, 34 (09) :42-48
[3]   简论“社区”与社区规划 [J].
赵民 .
时代建筑, 2009, (02) :6-9
[4]   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 [J].
吴晓 ;
阳建强 .
城市规划, 2008, (07) :62-69
[5]   珠三角地区大型居住区规划探讨 [J].
胡展鸿 .
南方建筑, 2006, (06) :63-65
[6]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J].
赵蔚 ;
赵民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6) :68-71+80
[7]   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J].
徐一大 ;
吴明伟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4) :5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