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的空间聚散与中心城市影响力——基于中国637个城市空间自相关的实证

被引:54
作者
刘涛 [1 ]
曹广忠 [2 ]
机构
[1] 香港大学地理系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城市影响力; 城市规模集聚; 空间自相关; 城市建设用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城市规模的空间集聚与分散和中心城市影响区域划分是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传统研究视角。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自下而上考察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新视角,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区域和地方两个尺度综合考察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规模的空间聚散特征。基于中国637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大城市的区域影响力逐渐由沿海向内陆渗透;中部大城市的区域影响力有限,但地区性影响力可以覆盖整个区域;西部大城市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大量的边缘性小城市处于自生发展的状态。对城镇密集地区的考察发现,长三角是中国最成熟的都市连绵区;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和辽中南都市连绵区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城市规模和空间组织特征差异较大;以长株潭、武汉、郑州和成渝等为中心的内陆型大都市区域也很可能较快形成,中心城市间的功能整合、空间优化和区域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可能并不适合发展大都市区域,而应考虑新的城市规模和空间组织形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317 / 13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中国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空间特征及其复杂性分析 [J].
冷炳荣 ;
杨永春 ;
李英杰 ;
赵四东 .
地理学报, 2011, 66 (02) :199-211
[2]   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科学, 2009, 29 (01) :10-14
[3]   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 [J].
陈刚强 ;
李郇 ;
许学强 .
地理学报, 2008, (10) :1045-1054
[4]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研究, 2008, (01) :1-12
[5]   中国城市影响域的空间格局研究 [J].
梁书民 ;
白石 .
城市发展研究 , 2007, (06) :15-20+71
[6]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J].
马荣华 ;
顾朝林 ;
蒲英霞 ;
马晓冬 ;
朱传耿 .
地理学报, 2007, (10) :1011-1022
[7]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J].
刘承良 ;
余瑞林 ;
熊剑平 ;
朱俊林 ;
张红 .
地理研究, 2007, (01) :197-209
[8]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J].
李震 ;
顾朝林 ;
姚士媒 .
地理科学, 2006, (05) :5544-5550
[9]   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 [J].
孔凡娥 ;
周春山 .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04) :7-12
[10]   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 [J].
陈联 ;
蔡小峰 .
经济地理, 2005, (05) :629-63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