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中的非犯罪化反思

被引:1
作者
张志平
机构
[1]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关键词
刑法; 生物多样性; 犯罪; 非犯罪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大量的野生珍贵物种被人工养殖、培育,许多天然生长的珍贵物种也存在本身珍贵程度的差异和区域分布特点,《刑法》第341条和第344条将破坏该类珍贵野生动植物种的行为统一直接上升为刑法打击局面,严厉的制裁措施不仅与当前经济发展导向相背离,也不利于野生动植物种真正保护,给实务部门造成很大困惑。本文以珍贵、濒危野生物种保护的目的为视角,结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刑法规制和野生动植物种保护法设置两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和发反思,指出仅仅依靠严打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物种保护和林区稳定,实务部门在追诉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行为时应注意非犯罪化处理的理性和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危害环境罪的概念及行政从属性 [J].
向泽选 .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7, (06) :22-27
[2]  
主要国家《森林法》比较研究.[M].李智勇; 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  
环境犯罪专论.[M].杨兴; 谭涌涛; 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  
环境犯罪比较研究.[M].赵秉志等著;.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