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贫困与慢性贫困的度量、分解和决定因素分析

被引:55
作者
章元 [1 ]
万广华 [2 ]
史清华 [3 ]
机构
[1]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2] 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
[3]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
关键词
慢性贫困; 暂时性贫困; 扶贫战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6 [人民生活状况];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基于Rodgers & Rodgers(1993)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新方法,可以加总家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总贫困,并将其分解为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成分。将该方法运用于中国5个省份1995—2005年的农户面板数据后发现:农户的总贫困的下降主要来自于暂时性贫困成分而非慢性贫困成分的下降;慢性贫困成分在总贫困中的比重远远高于暂时性贫困成分的比重;家庭成员数量会显著增加总贫困、暂时性贫困成分和慢性贫困成分;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金融资本都能显著降低总贫困和慢性贫困成分,但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拥有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数量)和金融资本并不能降低暂时性贫困成分;特别地,更多地经营耕地会显著增加暂时性贫困成分。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 [J].
罗楚亮 .
经济研究, 2012, 47 (02) :15-27
[2]   中国沿海与内地贫困差异之解析: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 [J].
万广华 ;
张茵 .
经济研究, 2008, 43 (12) :75-84
[3]   贫困按要素分解:方法与例证 [J].
万广华 ;
张藕香 .
经济学(季刊), 2008, (03) :997-1012
[4]   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J].
万广华 ;
张茵 .
经济研究, 2006, (06) :112-123
[5]   Conceptualizing chronic poverty [J].
Hulme, D ;
Shepherd, A .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 (03) :403-423
[6]   Economic mobility and poverty dynam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Baulch, B ;
Hoddinott, J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36 (06) :1-24
[7]   Is transient poverty different? Evidence for rural China [J].
Jalan, J ;
Ravallion, M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36 (06) :82-99
[8]   Transient poverty in postreform rural China [J].
Jalan, J ;
Ravallion, M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 26 (02) :33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