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成礁模式

被引:11
作者
赵俊兴 [1 ,2 ]
李凤杰 [2 ]
朱广社 [2 ,3 ]
苏中堂 [2 ]
邹敏 [2 ]
王玉萍 [2 ]
周俊烈 [2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2]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奥陶纪; 生物礁; 成礁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588.248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70901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发育有生物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野外及钻井岩心生物礁调查及室内鉴定分析,认为在乌海桌子山地区、棋探1井地区、彭阳石节子沟等地发育了较为典型的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层孔虫和海绵。三处生物礁发育特征有差异,北段礁体生长发育2~3期,中段发育2期生长,南段生长发育可达4期;北端及南端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大,生长的水体环境相对较浅,而中段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小,生长的水体相对较深。这些典型生物礁的生长、发展和消亡呈现了不同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北段生物礁体发育层位早,中、南段发育层位晚,这种分布变化规律与华北板块在早古生代处于赤道附近发生了北漂右旋的旋转漂移规律有关。通过对不同地段生物礁基本特征分析,结合δ13C和δ18O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盆地西缘生物礁成礁模式为中央古隆起西部陆缘海背景下的开阔台地边缘带点礁-滩体组合模式,分布较为局限,认为该地区生物礁死亡原因系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导致礁体被淹死所致,也进一步推测生物礁之上存在一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747 / 7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