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 条
鹤鸣观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特征
被引:14
作者:
袁再健
[1
]
蔡强国
[1
]
秦杰
[1
]
冯明汉
[2
]
李双喜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来源:
关键词:
紫色土地区;
水土流失;
鹤鸣观小流域;
土地利用;
水土保持措施;
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本文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荒地、灌木林、坡耕地、梯地、林地等)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以及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次降雨产流产沙特征差异显著,在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中,荒地的径流系数最大,林地最小,坡耕地的侵蚀模数最大,林地最小;其径流系数与侵蚀模数与次降雨量、降雨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水保措施起到了较好的减水减沙效果,其中林草措施减水减沙效益最好,坡改梯次之,但坡改梯能提高农业产量,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在四川紫色土地区,宜采用生物林草措施与坡改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坡度较陡的地方退耕还林,在缓坡地带坡改梯。本文为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选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进一步构建小流域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奠定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4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