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20
作者
伍星
沈珍瑶
刘瑞民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转移矩阵; 驱动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461 / 465+481 +4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J].
刘瑞民 ;
杨志峰 ;
沈珍瑶 ;
丁晓雯 ;
伍星 ;
刘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1) :102-108+129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J].
倪绍祥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6) :138-143
[3]   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J].
路云阁 ;
许月卿 ;
蔡运龙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1) :79-86+138
[4]   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J].
江晓波 ;
马泽忠 ;
曾文蓉 ;
周万村 ;
周爱霞 ;
李爱农 ;
孙育秋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4) :108-112
[5]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与农地利用 [J].
田水松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03) :98-101
[6]   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J].
潘开文 ;
吴宁 ;
潘开忠 ;
陈庆恒 .
生态学报, 2004, (03) :617-629
[7]   我国土地政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J].
徐小黎 ;
史培军 ;
杨明川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115-123
[8]   长江上游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策 [J].
向成华 ;
万涛 ;
张彦林 .
四川林业科技, 2002, (02) :61-66
[9]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J].
摆万奇 ;
赵士洞 .
资源科学, 2001, (03) :39-41
[10]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研究 [J].
陈治谏 ;
刘邵权 ;
杨定国 ;
陈国阶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4)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