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堑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18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伊海生
李勇
王谋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堑; 伸展作用; 隆升;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5.05.002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新生代近南北走向地堑构造是高原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对探讨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今高原研究的热点构造问题之一。针对目前地堑构造研究中存在的分布范围、形成时代和形成机制等关键问题,根据笔者新的研究和对以往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地堑构造广泛发育于喜马拉雅地体、冈底斯地体和羌塘地体,地堑构造形成于14~7Ma。地堑构造是高原地壳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隆升之后,构造体制发生转变并在深部热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结果,地堑构造标志着高原隆升作用由早期挤压短缩机制向晚期深部热动力机制的转变,并非高原隆升达到最大高度重力塌陷的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J].
李秋生 ;
彭苏萍 ;
高锐 .
地质论评, 2004, (06) :598-612+670
[2]   2001年东昆仑地震(Ms=8.1)不对称的同震地表破裂构造——单侧块体运动为主及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滑移的证据 [J].
李海兵 ;
戚学祥 ;
朱迎堂 ;
杨经绥 ;
Paul TAPPONNIER ;
史连昌 ;
王永文 .
地质学报, 2004, (05) :633-640+724
[3]   青藏高原地震断裂共轭角分布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J].
王绳祖 .
地质学报, 2004, (04) :475-481
[4]   加强地表层与深层调查的结合,深化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认识——纪念黄汲清先100周年诞辰 [J].
赵文津 ;
吴珍汉 .
地质论评, 2004, (03) :256-266
[5]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J].
袁道阳 ;
张培震 ;
刘百篪 ;
甘卫军 ;
毛凤英 ;
王志才 ;
郑文俊 ;
郭华 .
地质学报, 2004, (02) :270-278
[6]   青藏高原南北向地堑系的实验研究 [J].
潘裕生 ;
钟嘉猷 ;
周勇 ;
不详 .
地质科学 , 2003, (02) :172-178
[7]   青藏高原东西向伸展及其地质意义 [J].
张进江 ;
丁林 ;
不详 .
地质科学 , 2003, (02) :179-189
[8]   长江源各拉丹冬花岗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构造属性 [J].
白云山 ;
李莉 ;
汤朝阳 .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2, (04) :7-12
[9]   青藏高原腹地典型盆-山构造形成时代 [J].
吴珍汉 ;
江万 ;
吴中海 ;
张淑坤 .
地球学报, 2002, (04) :289-294
[10]  
西藏北部双湖地堑构造与新生代伸展作用.[J].李亚林;王成善;伊海生;邓斌;刘池洋;杨兴科;赖绍聪;方维萱;.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