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16
作者
吕春花 [1 ,2 ]
郑粉莉 [1 ,2 ]
安韶山 [2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子午岭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选择植被自然恢复不同年限的阳坡梁坡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植被恢复140 a内,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且表土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高于下层土壤(20~40 cm)。以裸露地为对照,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3.8%534.9%、9.3%300.0%、213.6%521.5%、40.4%286.5%、22.7%232.2%和3.2%22.4%,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波动变化,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幅度比其他三种酶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密切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均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0.930/0.918);土壤脲酶活性与全氮含量相关系数最高(0.804);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0.977/0.984);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含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96。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2]   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J].
安韶山 ;
刘梦云 ;
李壁成 ;
焦菊英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8) :1429-1432
[3]   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P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J].
杨万勤 ;
钟章成 ;
陶建平 .
生态学杂志, 2001, (04) :24-27
[4]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变化 [J].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土壤通报, 2000, (05) :193-195+241
[5]   华南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条件影响的研究 [J].
谢宝平 ;
牛德奎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135-139
[6]   子午岭林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剖析 [J].
唐克丽 ;
张科利 ;
郑粉莉 ;
查轩 ;
王文龙 ;
蔡庆 ;
白红英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论文集) , 1993, (01) :17-28
[7]   我国主要土壤剖面酶活性状况 [J].
关松荫 ;
沈桂琴 ;
孟昭鹏 ;
姚造华 ;
闵九康 .
土壤学报, 1984, (04) :368-381
[8]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
[9]  
土壤酶学[M]. 科学出版社 , 周礼恺 编著, 1987
[10]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农业出版社 , 许光辉,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