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探讨

被引:19
作者
李孝泽
董光荣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干旱环境; 干旱沉积; 形成时代; 成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41.71 [干燥区];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是我国古环境研究的重要问题。干旱环境的存在可据地层中风成沉积、风化沉积、水成沉积、古生物等信息综合确定。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陕甘宁等盆地的中、新生界干旱环境沉积记录分析表明,我国西北干旱沉积及其时代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约160M a以来),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1)晚侏罗世至古近纪(约160~24M 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为主;2)晚第三纪(约24.0~2.5M 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向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逐渐过渡为特征;3)第四纪(约2.5M a以来),以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为主。干旱环境在晚侏罗世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侏罗纪全球气温回升、北亚热带北界北推引起的。相比可见,新近纪温带干旱环境的形成主要与古特提斯海关闭、青藏高原及盆地外围山脉的隆升等构造运动引起内陆盆地干旱效应的加强有关。进而推知,我国西北在新近纪出现的温带内陆干旱环境既是盆地外围高原、山脉隆升的重要直接结果,也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直接形成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895 / 90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成因及其对亚洲干旱过程的指示 [J].
王先彦 ;
鹿化煜 ;
季峻峰 ;
王晓勇 ;
赵景波 ;
黄宝春 ;
李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3) :261-272
[2]   根据地质记录恢复渐新世和中新世不同时期环境空间特征及其意义 [J].
张仲石 ;
郭正堂 .
第四纪研究, 2005, (04) :523-530
[3]   德日进“亚洲干极”理论的现实意义 [J].
李吉均 ;
赵志军 .
第四纪研究, 2003, (04) :366-371+461
[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纪古湖泊研究 [J].
李浩 ;
徐艳萍 ;
黄海宁 ;
李朝立 .
断块油气田, 2002, (02) :27-29+90
[5]   天山黄土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发育及北疆干旱化 [J].
方小敏 ;
史正涛 ;
杨胜利 ;
李吉均 ;
蒋平安 .
科学通报, 2002, (07) :540-545
[6]   塔里木盆地南缘上新世至早更新世风成黄土的古环境意义 [J].
郑洪波 ;
陈惠中 ;
曹军骥 .
科学通报, 2002, (03) :226-230
[7]  
祁连山东段0.83Ma以来的构造-气候事件[J]. 邬光剑,潘保田,李吉均,管清玉,刘志刚.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8]   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 [J].
李孝泽 ;
董光荣 ;
陈惠中 ;
郑洪波 ;
靳鹤龄 ;
金炯 .
中国沙漠, 2001, (04) :39-45
[9]   新近纪以来中国黄土高原的风尘记录附视频 [J].
孙有斌 ;
强小科 ;
孙东怀 ;
安芷生 .
地层学杂志, 2001, (02) :94-101
[10]   兰州地区最老黄土的发现及其特征 [J].
张有龙 ;
李麒麟 ;
赵桐 ;
仲新 .
中国区域地质, 2001, (02) :141-1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