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在高喜马拉雅出露的结晶岩系,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Himachal Pradesh Vaikrita群(Hayden,1904),在库蒙地区称作中央结晶岩带(Heim等,1939),在尼泊尔称作西藏岩块(Bordet等,1972)和喜马拉雅片麻岩带(Ohta等,1973),在大吉岭和锡金称作大吉岭片麻岩(Ray,1974),在不丹称作Talhtsang群(Gansser, 1964),在我国称作珠穆朗玛群(应思淮,1947)和聂拉木群(张旗等,1981),它们形成一个连续的带,延伸整个高喜马拉雅(图1)。在国外,对于本带的变质岩岩石学、变质岩构造、变质岩地层划分、变质作用的时代等方面都做过深入的研究,从最早期的先驱者到现在,每一个地质学家都认为高喜马拉雅的结晶岩系具有前寒武纪的年龄,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套岩系究竟有多老?因为变质作用一般地限于高喜马拉雅的结晶岩系中,导致一些早期的研究工作者推测在高喜马拉雅的变质作用可能具有前寒武纪的变质年龄。后来,由于中央结晶岩系中的云母给出第三纪的K-Ar年龄,从而改变了过去对于喜马拉雅变质作用时代的看法,深入的构造、微构造和地层等方面的研究,为新的看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我国,对于中央结晶岩系的研究工作开始得稍晚一些,但是在岩石学、地层、构造和年代学方面已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