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演变趋势

被引:17
作者
彭佩钦 [1 ]
刘强 [2 ]
黄道友 [1 ]
汪汉林 [1 ]
唐国勇 [1 ]
苏以荣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2]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土壤有机碳; 耕作制度; 变化趋势;
D O I
10.13227/j.hjkx.2006.07.011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湖南省沅江市(28°42′29°11′N、112°16′112°56′E)为代表,通过典型样区密集取样分析和同一区域的历史资料比较,研究了洞庭湖区农业用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趋势,发现稻田土壤有机碳在最近25a中稳步增加,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2004年典型样区土壤有机碳均值为(26.66±4.93)g.kg-1,主要分布区间为20~35g.kg-1,比1979提高22.64%;其中耕作制度为双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8.12g.kg-1,年均增加量约313.5mg.kg-1(年递增率为1.15%);耕作制度为一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7.25g.kg-1,年均增加量约278.3mg.kg-1(年递增率为1.16%),耕作制度为水旱轮作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3.90g.kg-1,年均增加量约144.5mg.kg-1(年递增率为0.78%),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 g.kg-1降低到了2004年的18.40g.kg-1,年均减少量约75.48mg.kg-1(年递减率为0.37%).方差分析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减少未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洞庭湖区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均是重要的固碳场所,农业用地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大气CO2循环的“汇”,而不是“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319 / 1322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