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40
作者
冯虎元
程国栋
安黎哲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3] 甘肃兰州 
[4] 甘肃兰州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关键词
甲烷产生菌; 甲烷氧化菌; 甲烷循环; 全球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38.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目前在大气中的含量达1.7×10-6m3·m-3,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115%,并以1%年增长速度稳定增长.甲烷吸收太阳远红外光的能力比CO2高20~30倍,对全球增温的贡献率达15%.多年来对大气甲烷的产生、转运和循环以及调控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甲烷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一部分在进入大气前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这样,大气中甲烷的净含量绝大部分是甲烷产生微生物和甲烷营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甲烷产生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动规律和生态学特征,有利于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过程,并探索减排的措施.已知有80多种甲烷产生菌和100余种甲烷氧化菌,它们的种类和生态多样性比较广泛,环境差异和波动影响它们的生理代谢活性,从而导致甲烷排放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在未来全球变化条件下,天然湿地作为重要的甲烷源之一,如何响应和反馈环境的变化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411 / 41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冻土微生物研究进展与意义 [J].
刘光琇 ;
马晓军 ;
陈拓 ;
安黎哲 ;
王勋陵 .
冰川冻土, 2004, (02) :188-191
[2]   工业革命以来青藏高原与南极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对比研究 [J].
徐柏青 ;
姚檀栋 ;
ChappellazJ. .
冰川冻土, 2002, (05) :477-483
[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微生物的分离分析及其意义 [J].
刘光琇 ;
胡昌勤 ;
张靖溥 ;
沈永平 .
冰川冻土, 2001, (04) :419-422
[4]   大气CO浓度升高对全球CH排放的影响 [J].
王大力 .
科学通报 , 1999, (01) :1-6
[5]   水合甲烷与全球变化 [J].
金会军 ;
程国栋 .
冰川冻土, 1997, (03) :82-89
[6]  
Spatio-kinetic variation of methane oxidizing bacteria in paddy soil at mid-tillering: effect of N-fertilizers[J] . S.K. Dubey.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 2003 (1)
[7]   Methanotrophs of the psychrophilic microbial community of the Russian Arctic Tundra [J].
Berestovskaya, YY ;
Vasil'eva, LV ;
Chestnykh, OV ;
Zavarzin, GA .
MICROBIOLOGY, 2002, 71 (04) :460-466
[8]   Methanotrophic bacteria of acidic Sphagnum peat bogs [J].
Dedysh, SN .
MICROBIOLOGY, 2002, 71 (06) :638-650
[9]  
Influence of Ni, Co, Fe, and Na additions on methane production in Sphagnum-dominated Northern American peatlands[J] . Nathan Basiliko,Joseph B. Yavitt.Biogeochemistry . 2001 (2)
[10]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soils, aerotolerance of methanogens and global thermal warming[J] . N. Chakraborty,G. M. Sarkar,S. C. Lahiri.The Environmentalist . 20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