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巧北尕苍见岛弧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36
作者
许荣科 [1 ]
郑有业 [2 ]
赵平甲 [3 ]
陕亮 [2 ]
张雨莲 [2 ]
曹亮 [4 ]
齐建宏 [5 ]
张刚阳 [1 ]
代芳华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3]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4]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5] 甘肃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关键词
班怒小洋盆; 消亡; 尕苍见岛弧; 晚侏罗世; 向北俯冲; 双向俯冲;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班公错—怒江小洋盆内晚侏罗世存在向南的俯冲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近期在班—怒带中部的东巧蛇绿岩带北侧发现一套晚侏罗世火山岩——尕苍见(组)火山岩,该套火山岩以内部变形微弱而明显有别于东巧蛇绿岩带,其地球化学特点反映具有岛弧性质,并具有初期为拉斑玄武质-钙碱性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晚期岛弧演化成熟,发生岛弧橄榄安粗质火山喷发活动,并伴有富Nb岛弧玄武岩产出。证明在班怒小洋盆内晚期也曾存在向北的俯冲作用。这一发现对完整重溯班—怒带构造演化和构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68 / 77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中国地质, 2006, (02) :275-285
[2]   青藏高原的构造分区及其边界的变形构造特征 [J].
崔军文 ;
张晓卫 ;
唐哲民 .
中国地质, 2006, (02) :256-267
[3]   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县-武都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与高原隆升 [J].
郭进京 ;
韩文峰 ;
梁收运 .
中国地质, 2006, (02) :383-392
[4]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李海兵 ;
张建新 ;
曾令森 ;
姜枚 .
中国地质, 2006, (02) :221-238
[5]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 [J].
王永 ;
李德贵 ;
肖序常 ;
迟振卿 ;
闵隆瑞 ;
王军 ;
王彦斌 .
中国地质, 2006, (01) :41-47
[6]   冈底斯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J].
贾建称 ;
温长顺 ;
王根厚 ;
高春光 ;
杨国东 .
中国地质, 2005, (03) :396-404
[7]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缘德尔尼蛇绿岩:一个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壳 [J].
杨经绥 ;
王希斌 ;
史仁灯 ;
许志琴 ;
吴才来 .
中国地质, 2004, (03) :225-239
[8]   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 [J].
邱瑞照 ;
周肃 ;
邓晋福 ;
李金发 ;
肖庆辉 ;
蔡志勇 .
中国地质, 2004, (03) :262-268
[9]   班戈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J].
陈国荣 ;
陈玉禄 ;
张宽忠 ;
赵守仁 ;
刘保民 .
地质通报, 2004, (Z1) :520-524
[10]   兹格塘错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J].
郑有业 ;
许荣科 ;
何建社 ;
赵平甲 ;
邹国庆 ;
李维军 ;
次邛 ;
杨书正 ;
泽仁扎西 .
地质通报, 2004, (Z1) :538-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