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16
作者
徐建
黄宝琦
陈荣华
张富元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4] 上海
[5] 浙江 杭州
[6] 浙江 杭州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有孔虫; 碳酸盐补偿深度; 上升流; 表层沉积; 南海东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 300-2 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 400-3 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 [J].
黄宝琦 ;
翦知湣 ;
林慧玲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2) :65-68
[2]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J].
赵泉鸿 ;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9, (06) :481-501
[3]   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黑潮分支 [J].
蒲书箴 ;
于惠苓 ;
蒋松年 .
热带海洋, 1992, (02) :1-8
[4]  
Moder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ern Pacific: a new transfer technique to estimate regional sea-surface temperatures.[J].Uwe Pflaumann;Zhimin Jian.Marine Geology.1999, 1
[5]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high-resolution sediment recor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J].L Wang;M Sarnthein;H Erlenkeuser;J Grimalt;P Grootes;S Heilig;E Ivanova;M Kienast;C Pelejero;U Pflaumann.Marine Geology.1999, 1
[6]   Late Quaternary course changes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in the Ryukyu Arc regio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J].
Ujiié, H ;
Ujiié, Y .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1999, 37 (01) :23-40
[7]   Deep water venti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
Chao, SY ;
Shaw, PT ;
Wu, SY .
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1996, 43 (04) :445-466
[8]  
南海海洋化学.[M].韩舞鹰等著;.科学出版社.1998,
[9]  
中国近海地质.[M].许东禹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97,
[10]  
南海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M].业治铮;汪品先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