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分布

被引:23
作者
刘晓鹏
谢从华
宋伯符
机构
[1] 南方马铃薯中心!
[2] CIP驻京办!
关键词
生理小种; 子囊; 病原菌; 病菌; 寄主植物; 恩施地区; 湖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32 [马铃薯(土豆)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纷繁复杂,许多垂直抗性品种由于新小种的产生,而使其抗病性丧失殆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们利用抗病品种来防病.小种的问题历来是植物病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了解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小种的发生、组成及变化规律,对研究晚疫菌和马铃薯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有针对性的引进、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更好地发挥抗病品种的作用是必要的.恩施地区的气候特点在西南山区具有代表性,本地是晚疫病的重病区.本工作对该地区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做了调查,并进行了鉴定.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适宜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一种液体合成培养基 [J].
黄河 ;
徐大雅 ;
林传光 .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02) :225-228
[2]  
植病研究方法[M]. 农业出版社 , 方中达 编, 1979
[3]  
A proposal for an 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rac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of genes controlling immunity in Solanum demissum derivatives[J] . W. Black,C. Mastenbroek,W. R. Mills,L. C. Peterson.Euphytica . 195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