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黄淮地区暴雨过程个例分析

被引:18
作者
胡燕平 [1 ]
单铁良 [1 ]
殷广亚 [1 ]
马月枝 [2 ]
姬鸿丽 [3 ]
机构
[1] 漯河市气象局
[2] 新乡市气象局
[3] 洛阳市气象局
关键词
垂直螺旋度; 湿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水汽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河南黄淮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500 hPa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下,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内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弱冷空气侵入暖倒槽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中低层正垂直螺旋度中心与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暴雨中心位于正垂直螺旋度中心附近。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有"干侵入"发生,暴雨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共存,有利于降水增幅。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这次过程的水汽源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主要是低层和近地层的水汽辐合。
引用
收藏
页码:821 / 8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J].
王黎娟 ;
管兆勇 ;
何金海 .
气象科学, 2008, (01) :1-7
[2]   “049”川渝暴雨的Q矢量与湿位涡分析 [J].
段海霞 ;
陆维松 ;
毕宝贵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5) :674-680
[3]   “龙王”(LONGWANG)台风过程湿位涡的诊断分析 [J].
赖绍钧 ;
何芬 ;
赵汝汀 ;
沈桐立 ;
吴启树 .
气象科学, 2007, (03) :266-271
[4]   2005年6月广东特大暴雨垂直螺旋度分析 [J].
尤红 ;
姜丽萍 ;
彭端 ;
夏冠聪 .
气象, 2007, (04) :71-76
[5]   水汽螺旋度及其在一次江淮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J].
王颖 ;
寿绍文 ;
周军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1) :101-106
[6]   2004年7月黄淮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J].
杨克明 ;
林建 ;
康志明 ;
郭文华 .
高原气象 , 2006, (05) :781-791
[7]   平均螺旋度在强降水过程中的诊断分析 [J].
黄勇 ;
张晓芳 ;
陆汉城 .
气象科学, 2006, (02) :171-176
[8]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分析 [J].
阎凤霞 ;
寿绍文 ;
张艳玲 ;
沈新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1) :117-124
[9]   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J].
安洁 ;
张立凤 .
气象科学, 2004, (01) :72-80
[10]   强暴雨系统中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J].
高守亭 ;
雷霆 ;
周玉淑 ;
董敏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6) :66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