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27
作者
柳广弟
张仲培
陈文学
陈文礼
林社卿
机构
[1] 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八道湾组; 烃源岩; 生烃史; 成藏期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工河组砂岩溶蚀孔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 10 1~ 13 0℃ ,与侏罗纪晚期三工河组储集层温度相当 ,表明这些包裹体主要是侏罗纪晚期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主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储集层自生伊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分布主要为 170~ 14 0Ma和 12 0~ 10 0Ma ,第一期反映侏罗纪晚期的成藏作用 ,第二期与白垩纪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有关。三工河组原油、八道湾组原油的αααC2 9甾烷 2 0S/ (2 0S + 2 0R)比值平均为 0 .49和 0 .45 ,C2 9甾烷 ββ/ (αα + ββ)比值平均为 0 .46和 0 .40 ,表明原油生成和成藏时烃源岩的Ro 值约为 0 .7%~ 1.0 % ,与生烃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侏罗纪末的成熟度相当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 -5 1.80‰~ -4 1.5 3‰ ,成熟度比原油更低 ,形成时间更早。综合分析认为 ,焉耆盆地曾发生两期成藏作用 ,第一期是侏罗系埋深最大的侏罗纪晚期 ,为主要成藏期 ;第二期是侏罗系二次埋藏的第三纪。图 4参 6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伊利石K-Ar测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期中的应用 [J].
白国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100-103+131
[2]   简析塔中北斜坡A井志留系油气藏成藏期 [J].
肖中尧 ;
张水昌 ;
赵孟军 ;
曾强 .
沉积学报, 1997, (02) :150-154
[3]   储层裂缝充填矿物的流体包体在油气运移史研究中的应用 [J].
卢明国 ;
李国维 ;
陈劲人 ;
吴葆青 .
南方油气地质, 1995, (01)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