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幼虫及稚贝的表型性状

被引:16
作者
张跃环 [1 ]
王昭萍 [1 ]
闫喜武 [2 ]
虞志飞 [2 ]
霍忠明 [1 ]
姚托 [1 ]
刘晓赫 [1 ]
于瑞海 [1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长牡蛎; 温度; 盐度; 表型性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在北方沿海的早期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2009年6月在青岛繁育的两种牡蛎为材料,在大连研究了温度(Mt:(22±1.0)℃及Ht:(28±1.0)℃)、盐度(S20:20±1.0及S30:30±1.0)及中间育成环境(ID:室内及OD:室外)对两种牡蛎幼虫及稚贝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壳宽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壳高及怀卵量显著小于长牡蛎(P<0.05),壳长、鲜重及壳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温度和盐度相同情况下,长牡蛎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均大于香港巨牡蛎;香港巨牡蛎幼虫浮游前期生长较慢,而后快于长牡蛎。两种牡蛎幼虫存活能力在15日龄时高温组>中温组;相同温度下,香港巨牡蛎中盐组>高盐组,长牡蛎高盐组>中盐组。幼虫变态期间,较低的温度延迟了变态时间,降低了变态率,使得两种幼虫变态规格大型化。温度是影响幼虫生长、存活、变态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盐度,交互作用几乎尚未起到作用。中间育成阶段,室外比室内培育效果更好,且香港巨牡蛎稚贝壳高在60日龄以后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环境是影响稚贝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两种牡蛎稚贝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F2的表型性状
    闫喜武
    张跃环
    霍忠明
    孙焕强
    杨凤
    张国范
    [J]. 水产学报, 2010, 34 (06) : 881 - 889
  • [2]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lilippinarum)大连群体两种壳型家系生长发育比较
    张跃环
    闫喜武
    杨凤
    张国范
    [J]. 生态学报, 2008, (09) : 4246 - 4252
  • [3] 我国北方太平洋牡蛎育苗及养殖现状
    于瑞海
    李琪
    王照萍
    孔令锋
    [J]. 科学养鱼, 2008, (06) : 3 - 5
  • [4] 马氏珠母贝4个壳色选系F1幼虫的生长比较
    王庆恒
    邓岳文
    杜晓东
    符韶
    [J].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03) : 488 - 492
  • [5] 海湾扇贝4次引种后代的表型特征和遗传分化附视频
    刘晓
    孙博
    张国范
    王春德
    章又荣
    谷震
    张福绥
    [J]. 海洋与湖沼, 2006, (01) : 61 - 68
  • [6] Comparison of growth and survival of larvae among different shell color stocks of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Lamarck 1819)[J]. 郑怀平,张国范,刘晓.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5(02)
  • [7] 盐度对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王芳
    王昭萍
    董双林
    董少帅
    吕宝强
    [J]. 海洋科学, 2003, (06) : 73 - 76
  • [8] 嵊山列岛贻贝养殖种类生长发育调查
    张义浩
    赵盛龙
    [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 67 - 73
  • [9] 不同温度下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和二倍体生物能量学比较
    周一兵
    宋坚
    李晓艳
    李海涛
    张国范
    [J]. 水产学报, 2000, (06) : 504 - 509
  • [10] 环境因子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的影响
    周光正
    牟绍敦
    [J]. 海洋湖沼通报, 1998, (02) : 44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