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河南焦作云台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锆石SHRIMP U-Pb年龄
被引:17
作者
:
高林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高林志
[
1
]
赵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赵汀
[
2
]
万渝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万渝生
[
1
]
赵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赵逊
[
3
]
马寅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马寅生
[
4
]
杨守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省地堪局第二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杨守政
[
5
]
机构
: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5]
河南省地堪局第二地质大队
来源
:
地质通报
|
2005年
/ 12期
关键词
:
新太古代;
SHRIMP U-Pb定年;
表壳岩系;
花岗质岩石;
中部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588.3 [变质岩];
P597.3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应用离子探针技术,对华北太行山南缘钾长石化长英质副片麻岩和钾长石化片麻状奥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年龄测定。钾长石化长英质副片麻岩的变质原岩为泥砂质碎屑沉积岩,其形成时代很可能为新太古代。碎屑锆石普遍存在强烈铅丢失,靠近上交点的5个数据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99Ma±8Ma,代表了物源区组成的时代。钾长石化片麻状奥长花岗岩2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11Ma±13Ma(岩体形成时代)和2735Ma±16Ma(残余锆石年龄),分别代表该岩体形成时代和残余锆石年龄。新的资料支持了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太古宙地质体与其东部陆块存在亲缘关系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1089 / 109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Zircon SHRIMP age of Mesoarchaean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 in the Anshan are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Yusheng Wa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logy
Yusheng Wan
Biao Son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logy
Biao Song
Dunyi Liu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logy
Dunyi Liu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2,
45
: 121
-
129
←
1
→
共 1 条
[1]
Zircon SHRIMP age of Mesoarchaean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 in the Anshan are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Yusheng Wa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logy
Yusheng Wan
Biao Song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logy
Biao Song
Dunyi Liu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logy
Dunyi Liu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2,
45
: 121
-
12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