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被引:7
作者
张明厚
吕文清
钟兆西
王人元
李永镐
机构
[1] 东北农学院植物病理教研室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 生育时期; 种子带; 大豆病害; 生育阶段; 介体传播; 观察圃; 大豆品种; 大豆植株; 潜育期; 蚜虫传播;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86.03.00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吉林省栽培和野生大豆病毒病的毒原种类及野生资源抗病鉴定报告 [J].
谢淑仪 ;
阎万元 ;
金莲香 ;
刘洪江 ;
胡吉成 .
吉林农业科学, 1982, (01) :60-69
[2]   大豆褐斑粒与大豆花叶病毒若干株系的关系 [J].
吕文清 ;
张明厚 ;
钟兆西 .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02) :33-38
[3]   大豆病毒病的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J].
张明厚 ;
吕文清 ;
钟兆西 .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02) :113-11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