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地区羚牛和鬣羚栖息地利用的种间关系

被引:9
作者
吴鹏举 [1 ,2 ]
郭光普 [2 ,3 ]
张恩迪 [2 ]
机构
[1] 东莞理工学院工程技术研究院
[2]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羚牛; 鬣龄; 栖息地利用; 种间关系; 季节变化;
D O I
10.13859/j.cjz.2009.04.011
中图分类号
Q958.1 [动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从2001年12月到2002年7月,在西藏东南部的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随机选择样线起始点,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了187个10m×10m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的植被类型与海拔、坡度等9个数量化因子,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利用。冬季,羚牛最喜爱杜鹃针叶林,而鬣羚仅喜爱箭竹针叶林。对9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季,羚牛与鬣羚之间在栖息地利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春季,羚牛最喜欢箭竹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而鬣羚最喜爱针阔混交林,其次是箭竹针叶林;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坡度、坡向和水源距离3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夏季,羚牛最喜爱高山草甸,鬣羚对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和杜鹃针叶林都喜爱;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差异,其中,海拔、隐蔽度、郁闭度、乔木密度和箭竹密度5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本文从动物行为模式、食性和选择因子尺度等方面讨论了羚牛与鬣羚栖息地分化的机理及其共存的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6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现象初探 [J].
吴鹏举 ;
张恩迪 .
四川动物, 2006, (03) :516-518
[2]   藏东南察隅河上游流域大中型兽类动物资源现状和保护 [J].
吴鹏举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4) :584-589
[3]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鬣羚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变化 [J].
吴鹏举 ;
张恩迪 .
兽类学报, 2004, (01) :6-12
[4]   四川唐家河羚牛、鬣羚、斑羚春冬季生境选择比较研究 [J].
吴华 ;
胡锦矗 .
生态学报, 2001, (10) :1627-1633
[5]   秦岭羚牛的食性 [J].
曾治高 ;
宋延龄 ;
钟文勤 ;
巩会生 ;
张坚 ;
党高第 .
动物学杂志, 2001, (03) :36-44
[6]   生态群落物种共存的进化机制 [J].
张晓爱 ;
赵亮 ;
康玲 .
生物多样性, 2001, (01) :8-17
[7]   原麝和斑羚冬季种间关系的研究 [J].
于孝臣 ;
秋岩明 ;
宁波 .
林业科技, 2000, (02) :41-44
[8]   黑龙江省胜山林场冬季驼鹿、马鹿和狍的种间关系 [J].
李玉柱 ;
萧前柱 ;
陈化鹏 .
兽类学报, 1992, (02) :110-116
[9]   鬣羚的生态调查 [J].
陈璧辉 .
动物学杂志, 1979, (03) :5-7
[10]  
动物生态学原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孙儒泳编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