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与上海孪生城市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区域效应

被引:11
作者
陆玉麒
董平
俞勇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孪生城市模式; 双核结构模式; 上海-苏州; 香港-深圳; 北京-廊坊;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4.03.009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对美国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艾伦从理论上推导出的孪生城市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990年代以后,苏州在跨国公司投资作用下的快速崛起,已与上海初步构成了一种功能上互补的共生关系,即孪生城市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导源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从行政原因上看,苏州与上海由于分属两个省级行政单元,经营成本、产业政策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经济原因上看,苏州与上海仅距不到90km、位居上海都市圈的内圈层,且离虹桥机场约50km。苏州的快速崛起以至于苏沪孪生城市的形成,产生了多方面的区域效应。苏州与无锡本是一对水平相当、产业性质类似的城市,现已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态势,从而为在此基础上城市合理分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苏州位居省级行政单元的交界,因此苏州与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构成了广义上的双核结构模式;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可以构建起沪宁沿线城市合理分工的多重空间组合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05 / 3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数学推导 [J].
陆玉麒 ;
俞勇军 .
地理学报, 2003, (03) :406-414
[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两种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模型比较 [J].
谭遂 ;
杨开忠 ;
谭成文 .
经济地理, 2002, (03) :322-326
[3]   北京城郊化空间特征与发展对策 [J].
宗跃光 ;
周尚意 ;
张振世 ;
郭瑞华 ;
陈红春 .
地理学报, 2002, (02) :135-142
[4]   规划“大北京地区” 建设“世界城市”——《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基本要点 [J].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组 .
城市, 2002, (01) :13-17
[5]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J].
陆玉麒 .
地理学报, 2002, (01) :85-95
[6]   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以苏州与上海关系为例 [J].
刘荣增 ;
崔功豪 ;
冯德显 .
地理科学, 2001, (02) :158-163
[7]   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J].
陆玉麒 .
地理科学, 2000, (03) :284-290
[8]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国际城市化 [J].
吕拉昌 .
世界地理研究, 2000, (01) :57-61+33
[9]   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 [J].
薛凤旋 .
经济地理, 2000, (01) :37-42
[10]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 [J].
宁越敏 ;
施倩 ;
查志强 .
城市规划, 1998, (01) :15-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