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

被引:49
作者
王建
席萍
刘泽纯
江永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青海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甘肃敦煌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气候变化; 地形演变; 环境变迁;
D O I
10.16509/j.georeview.1996.02.009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早第三纪盆地西部及周围地区的地势不象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低平。在第三纪,昆仑山比祁连山低。晚新生代盆地向北推移了7-11个纬距。盆地新生代环境的演化与纬度的增高、高度的增大、地球气候的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地形变化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66 / 1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中国油气区第三系与欧美标准层序的对比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第三系研究课题协调组
    [J]. 科学通报, 1991, (19) : 1494 - 1495
  • [2] 南亚夏季西南季风成因的数值试验研究
    刘晓东
    蒋理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02) : 112 - 116
  • [3] 青藏高原的冰碛层与环境
    吴锡浩
    李永昭
    [J]. 第四纪研究, 1990, (02) : 146 - 158
  • [4]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尺度低空急流的动力影响.[J].孙淑清;L.Dell'osso.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4, 06
  • [5] 柴达木盆地第三纪孢粉学研究.[M].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 [6] 西藏第四纪地质.[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科学出版社.1983,
  • [7] 环境变迁.[M].[英]A·高迪 著;邢嘉明等 译.海洋出版社.1981,
  • [8]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M].高由禧等著;.科学出版社.1962,
  • [9] SOME ELEMENTS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LONG THE HIMALAYAN FRONT..Seeber; L;Armbruster; J.G;.Tectonophysic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