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变奏曲——浅析传播学的第四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被引:4
作者
杨慧琼 [1 ]
程栋梁 [2 ]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现代性; 媒介环境学; 媒介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技术和人的关系是媒介环境学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表明,它所奏响的是现代性的变奏曲。在麦克卢汉时代,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注重考虑"技术给人带来什么",而不追问"技术对人做了什么",这一共同特征使他们的理论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波兹曼将媒介和文化结合起来,对印刷术评价较高,而对摄影术、电视评价较低,认为它们侵蚀了启蒙时代苦心树立起来的主体地位,具有反现代性的色彩。后麦克卢汉时代,影响最大的莱文森提出了人性化趋势理论、补偿性媒介理论和新型地球村理论,高扬人的理性,预言新媒介技术将带来更好的民主和更好的地球村。在理性、民主这些现代性价值遭遇反思的今天,它们也未能完满解答技术和人的关系本质。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6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 [J].
何道宽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6) :104-108
[2]  
莱文森精粹[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 莱文森, 2007
[3]  
网络星河[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 卡斯特, 2007
[4]  
麦克卢汉如是说[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加) 麦克卢汉, 2006
[5]  
娱乐至死[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著, 2004
[6]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 商务印书馆 , (美)马歇尔·伯曼(MarshallBerman)著, 2003
[7]  
帝国与传播[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加)哈罗德·伊尼斯著, 2003
[8]  
传播的偏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加)哈罗德·伊尼斯(HaroldInnis)著, 2003
[9]  
软边缘[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美)保罗·利文森(PaulLevinson)著, 2002
[10]  
数字麦克卢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保罗·莱文森(PaulLevinson)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