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密度与国际体系的演变——约翰鲁杰建构主义思想述评

被引:3
作者
朱杰进 [1 ]
黄超 [2 ]
机构
[1]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级
[2] 湘潭大学国际政治系级
关键词
交往密度; 单位分异原则; 国际体系演变; 约翰·鲁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0-06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约翰·鲁杰大量借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国际体系演变这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国际体系结构具有二元性,既制约行为体,又由行为体所创造和再造。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在内的新功利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结构对行为体的制约,忽视了行为体建构和重新建构国际体系的能动作用。鲁杰以从中世纪封建国家体系到现代领土国家体系演变的细致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体系演变理论:国际体系中行为体交往密度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单位分异原则,单位分异原则的变化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5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M].黄瑞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美)罗伯特·O.基欧汉(RobertO.Keohane)编;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现代社会学理论.[M].(澳)马尔科姆·沃特斯(MalcolmWaters)著;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5]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法) 迪尔凯姆 (Durkeim;E.) ; 著.商务印书馆.1995,
[7]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 [J].
秦亚青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06)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