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潜在干旱对我国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18
作者
曹阳 [1 ]
杨婕 [2 ]
熊伟 [1 ]
武永峰 [1 ]
冯灵芝 [1 ]
杨晓光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 不详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夏玉米; 作物模型; 干旱; 北极涡; 副热带高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旱灾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采用CERES-Maize作物模拟模型,模拟了1961—2010年潜在干旱对我国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与大气环流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了解我国50年来夏玉米受旱的变化情况,并为干旱的研究方法提供一些参考。结果表明:(1)1961—2010年我国夏玉米的潜在产量损失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中20世纪60年代、90年代表现为上升趋势。(2)在过去50年里,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损失中心有向东北移动的趋势,华北地区受旱程度的减轻和东北地区受旱程度的增强是造成损失中心移动的主要原因。(3)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的经纬度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北极涡、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部分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当北极涡在生长季前期或同期偏小、偏弱时,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将偏东、偏北,而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更为复杂。
引用
收藏
页码:421 / 4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CERES-Maize区域应用效果分析 [J].
熊伟 ;
林而达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1) :3-7
[2]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 [J].
张艳红 ;
吕厚荃 ;
李森 .
气象科技, 2008, (05) :596-600
[3]   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 [J].
张恒德 ;
金荣花 ;
张友姝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4) :417-422
[4]   作物模型区域应用两种参数校准方法的比较 [J].
熊伟 ;
林而达 ;
杨婕 ;
李迎春 .
生态学报, 2008, (05) :2140-2147
[5]   作物需水时空尺度特征研究进展 [J].
刘丙军 ;
邵东国 ;
沈新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5) :258-264
[6]   北极涡活动对我国同期及后期气温的影响 [J].
张恒德 ;
陆维松 ;
高守亭 ;
张友姝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4) :507-516
[7]   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J].
顾思南 ;
杨修群 .
气象科学, 2006, (02) :135-142
[8]   中国气候过渡带干旱化发展趋势与东亚夏季风、极涡活动相关研究 [J].
廉毅 ;
沈柏竹 ;
高枞亭 ;
隋波 .
气象学报, 2005, (05) :740-749
[9]   水分亏缺指数在全国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齐述华 ;
张源沛 ;
牛铮 ;
王长耀 ;
郑林 .
土壤学报, 2005, (03) :367-372
[10]   土壤水分胁迫对玉米形态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
白莉萍 ;
隋方功 ;
孙朝晖 ;
葛体达 ;
吕银燕 ;
周广胜 .
生态学报, 2004, (07) :1556-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