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的迫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7
作者
刘先雨
机构
[1]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关键词
民工荒; “刘易斯拐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2010年中国沿海地区的"用工荒"现象和全国大范围的加薪潮,使得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经济出现了"刘易斯拐点",进入了高速工业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时期。用"刘易斯拐点"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含量、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和制定新的劳资关系等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3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缩小城乡收入比研究 [J].
云伟宏 .
中州学刊, 2009, (01) :52-55
[2]   从“刘易斯拐点”看中国经济发展 [J].
张巍巍 .
北方经济, 2008, (14) :19-20
[3]   民工荒与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关系研究 [J].
孙立梅 ;
潘璠 ;
张艳妮 .
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3) :189-190
[4]   刘易斯模型及相关争论的评析 [J].
王恒彦 .
技术经济, 2007, (09) :27-33
[5]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 [J].
蔡昉 .
经济研究, 2007, (07) :4-14+22
[6]   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 [J].
包小忠 .
经济学家, 2005, (04) :55-60
[7]   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 [J].
王德文 ;
蔡昉 ;
高文书 .
开放导报, 2005, (04) :6-12+1
[8]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J].
蔡昉 .
人口研究, 2004, (02) :2-9
[9]  
“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经济的新动力[N]. 高帆.文汇报. 2010 (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