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降水云物理特性差异

被引:17
作者
陈玲 [1 ]
周筠珺 [1 ,2 ,3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3] 中国科学院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云; 微物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8 2010年7、8月的Cloud Sat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四川盆地及其过渡区域夏季降水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差异,并结合FY-2D的TBB和台站降水资料进行个例分析,深入探讨研究区域云物理特性的差异及其导致的降水差异。结果表明:(1)云宏观特性差异:在7、8月,高原降水云以Cu和Ci主,低云所占比例大于中云和高云,过渡区和四川盆地降水云主要为Ns和Ci,与四川盆地相比较,高原云底高、云顶低,云的厚度薄,对流较浅薄时便可降水。(2)云微观物理特性差异:高原降水云以冰云为主,混合相云次之,水云最少,四川盆地混合相云降水比例最大。统计时段多为云发展初期,高原已有比四川盆地和过渡区云中的冰相粒子有效半径大、谱宽较宽的趋势,而数浓度相近,利于冷云过程的发展,四川盆地冷云降水过程启动较慢。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3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12.7.22”四川暴雨的MCS特征及对短时强降雨的影响 [J].
陈永仁 ;
李跃清 .
气象, 2013, 39 (07) :848-860
[2]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辐射平衡及各分量变化特征 [J].
周万福 ;
周秉荣 ;
李晓东 ;
李甫 ;
王力 .
高原气象, 2013, 32 (02) :2327-2333
[3]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J].
徐安伦 ;
李建 ;
孙绩华 ;
刘劲松 ;
赵晓红 .
高原气象 , 2013, (01) :9-22
[4]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云微物理特性 [J].
刘健 .
高原气象 , 2013, (01) :38-45
[5]   近30年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卓嘎 ;
边巴次仁 ;
杨秀海 ;
罗布 .
高原气象 , 2013, (01) :23-30
[6]   近30年西藏汛期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建军 ;
杨志刚 ;
卓嘎 .
高原气象 , 2012, (02) :380-386
[7]   基于静止卫星红外云图的MCS自动识别与追踪 [J].
费增坪 ;
王洪庆 ;
张焱 ;
宋帅 ;
刘家峻 ;
郑永光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 (01) :115-122
[8]   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分布与演变 [J].
王维佳 .
气象科技, 2010, 38 (01) :58-65
[9]  
星载毫米波云雷达反演液态水云含水量的算法性能分析.[J].冯伟伟;姚志刚;韩志刚;赵增亮;.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S1
[10]   近50年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J].
胡豪然 ;
毛晓亮 ;
梁玲 .
地理学报, 2009, 64 (03) :27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