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导致的溃坝型洪水研究

被引:6
作者
王永兴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奎屯河,溃坝型洪水,滑坡运动机制,溃坝洪水水文特征;
D O 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1995.01.003
中图分类号
TV12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7年7月15日,奎屯河发生了由滑坡堵塞河谷引发的溃坝型洪水,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本文依据灾后调查及有关资料,对洪水及滑坡的形成、滑坡运动机制及溃坝洪水水文特征进行了研究。,至16日凌晨,这一降水过程结束(表1)。与山区的降水相对应,奎屯河流量自13日起出现增加趋势,到14日下午稍有回落,15日晨流量猛增至178m3/s,接近有水文记录的最大流量(180m3/s,1979.8.11)。从15日上午起径流出现异常,流量变化剧烈,直至15∶03发生溃坝型洪水(表2)。由于发生滑坡地段河岸十分陡峭,无法进行实测,因而对滑坡壅塞湖的容积难以进行准确计算,只能依分时段径流总量进行估算,据奎屯河东邻巴音沟河和西邻四棵树河同期水文过程,推算出奎屯河16日径流情况。由图2可见,到16日12时左右,奎屯河径流量约178m3/s,与15日发生溃坝前的洪水流量相同,故以此时之前的时间为滑坡壅塞湖泄水时间,以此计算的壅塞湖容积为19170600m3。灾后调查表明,洪水最高迹线高出河床22.4m。从1∶5万地形图测得此处河宽约70m。据此计算得,当滑坡堵塞河道时,河道回水10余公里。因而溃坝后泄洪时间相当长。表119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3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