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被引:26
作者
段秋梁 [1 ]
谭未一 [2 ]
杨长春 [1 ]
张延玲 [1 ]
闫臻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华北东部; 晚中生代; 变质核杂岩; 原型盆地群; 岩石圈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在对华北东部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原型裂陷盆地群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壳和上地幔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裂陷盆地群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岩石圈巨大减薄作用的形成机理,阐明了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效应、扬子板块碰撞挤压和软流圈大规模上涌联合作用的控制,而地表、中-上地壳分界和Moho界面是深部地质过程和浅部地质构造之间耦合的关键界面.
引用
收藏
页码:403 / 41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2 条
[1]   华北地区深部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 [J].
张学民 ;
刁桂苓 ;
赵英萍 ;
王卫民 ;
束沛镒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6) :1709-1719
[2]   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J].
李志伟 ;
胥颐 ;
郝天珧 ;
刘劲松 ;
张岭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797-804
[3]   当代中国地球物理学向何处去 [J].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2) :327-339
[4]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图的判读和构造解释 [J].
马宗晋 ;
高祥林 ;
宋正范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106-114
[5]   中国东部的多重拱弧地震构造 [J].
杨文采 ;
陈志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2) :1120-1130
[6]   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地区泊松比分布 [J].
许卫卫 ;
郑天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077-1084
[7]   中国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难点分析及对策 [J].
刘光鼎 ;
陈洁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02) :273-275
[8]   华北不同构造块体地壳结构及其对比研究 [J].
嘉世旭 ;
张先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11-620
[9]   地幔对流与深部物质运移研究的新进展 [J].
傅容珊 ;
冷伟 ;
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01) :170-179
[10]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 [J].
杨宝俊 ;
刘万崧 ;
王喜臣 ;
李勤学 ;
王建民 ;
赵雪平 ;
李瑞磊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