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作用(上)

被引:37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机构
[1] 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大陆碰撞陆—陆俯冲弹性碰撞; 超高压变质;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4.02.002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陆缘广泛发育有洋—陆转换带,这种碰撞称为裙边碰撞。由于比较松软的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夹在中间,裙边碰撞时不发生典型的刚性碰撞和反弹,碰撞产物中常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少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洋—陆转换带不发育,这种碰撞称为裸碰撞。裸碰撞属于刚性碰撞,碰撞时发生反弹,碰撞产物中少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常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裸碰撞后的反弹为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创造了条件。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作用过程都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碰撞前期,第四都为后造山期。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不同在于,第二期主碰撞期裙边碰撞冲撞大陆板块没有明显反弹,第三期陆—陆俯冲期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不明显。造山后期是碰撞造山过程逐渐停息期,即两大陆板块间的应力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的阶段。这时两大陆板块之间有了共同的一个旋转极,但是碰撞造山诱发的岩石圈拆离和变形仍在进行,碰撞带岩石圈成为大陆内部热流会聚和岩浆活动的优选通道,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237 / 259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汇 [J].
杨文采 .
地学前缘, 2014, 21 (01) :89-99
[2]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洋陆转换作用 [J].
杨文采 ;
宋海斌 .
地质论评, 2014, 60 (01) :1-21
[3]   西藏地区重磁场特征及藏东构造格局新认识 [J].
熊盛青 ;
丁燕云 ;
李占奎 .
地质论评, 2012, 58 (02) :201-207
[4]   高镁安山岩/闪长岩类(HMA)和镁安山岩/闪长岩类(MA):与洋俯冲作用相关的两类典型的火成岩类 [J].
邓晋福 ;
刘翠 ;
冯艳芳 ;
肖庆辉 ;
苏尚国 ;
赵国春 ;
孔维琼 ;
曹文燕 .
中国地质, 2010, 37 (04) :1112-1118
[5]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演化的运动学与动力学 [J].
杨文采 ;
余长青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3) :346-359
[6]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J].
杨文采 ;
方慧 ;
程振炎 ;
徐宝利 ;
白金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508-519
[7]   郯城-涟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J].
杨文采 ;
胡振远 ;
程振炎 ;
倪诚昌 ;
白金 ;
方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2) :206-217
[8]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1)─—深反射地震 [J].
杨文采,程振炎,陈国九,胡振远,白金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1) :41-52
[9]   深反射地震揭示喜马拉雅地区地壳上地幔的复杂结构 [J].
赵文津,车敬凯,徐中信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5) :615-628
[10]  
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杨文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