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信号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统计预测模型

被引:7
作者
刘森峰 [1 ,2 ]
段安民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青藏高原春季感热;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统计预测; 最大协方差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7.6 [降水预报]; P468.0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1980—2014年由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地面气象观测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表感热通量以及中国东部高分辨率的降水格点资料,在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率两个时间尺度上,使用最大协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中国东部夏季6、7和8月降水的关系,基于最大协方差关联因子的时间尺度分解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降水统计预测模型。青藏高原春季感热的各个关联预报因子与中国东部夏季各月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年代际成分中,6、7和8月在中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均存在显著相关,方差贡献分别为75.6%、99.9%和79.7%;在年际成分中,相关区域在6月是华南地区、华北沿海地区和江淮流域,7月是华南地区西南部、长江流域、东北地区东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地区,8月是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西部,方差贡献分别为42.7%、43.4%和32.0%。预测模型的解释方差分析和后报试验检验表明,7月对整个中国东部地区预测效果最好,6月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而8月主要在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西部预测效果较好。该预测模型能很好描述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中国东部夏季各月降水的关联性,并对局地降水实现较好的定量预测,具有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应用的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903 / 91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Impacts of the Leading Modes of Tropical Indian Oc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on Sub-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over East Asia during Boreal Spring and Summer[J]. Senfeng LIU,Anmin DUAN.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7(01)
[2]   中国土壤湿度的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J].
张人禾 ;
刘栗 ;
左志燕 .
自然杂志, 2016, 38 (05) :313-319
[3]  
A Timescale Decomposed Threshold Regression Downscaling Approach to Forecasting South China Early Summer Rainfall[J]. Linye SONG,Wansuo DUAN,Yun LI,Jiangyu MAO.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6(09)
[4]   2014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及成因简析 [J].
崔童 ;
王东阡 ;
李多 ;
孙丞虎 ;
李清泉 ;
王遵娅 .
气象, 2015, 41 (01) :121-125
[5]   陆面热力因子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初步试验 [J].
朱蒙 ;
陈海山 ;
蒋薇 ;
谭桂容 .
气象学报, 2014, 72 (06) :1135-1142
[6]   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ERF2.0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性能评估 [J].
何慧根 ;
李巧萍 ;
吴统文 ;
唐红玉 ;
胡泽勇 .
大气科学, 2014, 38 (05) :950-964
[7]   2011年我国夏季降水动力统计预测与异常成因 [J].
赵俊虎 ;
杨杰 ;
封国林 ;
张世轩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01) :43-54
[8]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for Multi-Model Ensemble Prediction of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Using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J]. 祝从文,Chung-Kyu PARK,Woo-Sung LEE,Won-Tae YU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5)
[9]   我国夏季雨带分布类型的集成估算模型 [J].
魏凤英 .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05) :639-645
[10]   华北干旱的多时间尺度组合预测模型 [J].
魏凤英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05) :58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