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被引:59
作者
魏燕华
赵鑫
翟云龙
张二朋
陈阜
张海林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 碳; 有机碳; 耕作方式; 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可为探寻有利于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试验于2008年设置了免耕秸秆不还田(NT0)、翻耕秸秆不还田(CT0)、免耕秸秆还田(NT)、翻耕秸秆还田(CT)和旋耕秸秆还田(RT)5个处理。研究测定分析了土壤容重、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碳库管理指数。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0~110cm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下降,NT显著增加了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而>10~50cm有机碳含量较其他处理(NT0除外)有所下降,深层(>50~110cm)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0~30cm土层有机碳储量以NT最高,CT与其无明显差异,二者较CT0分别高出13.1%和11.0%,而至0~50cm土层,CT的碳储量最高,但与NT无显著差异(P<0.05);与CT0相比,NT0降低了各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而NT则在0~10cm土层表现为增加;RT、CT分别显著增加了0~10、>10~30cm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碳库管理指数,同时碳库管理指数受耕作方式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CT和RT;NT通过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有机质的输入,可提高上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张明园 ;
魏燕华 ;
孔凡磊 ;
陈阜 ;
张海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6) :203-209
[2]   麦稻轮作下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武际 ;
郭熙盛 ;
王允青 ;
许征宇 ;
鲁剑巍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3) :87-93
[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唐国勇 ;
李昆 ;
孙永玉 ;
张春华 .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 (06) :754-759
[4]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J].
吕贻忠 ;
廉晓娟 ;
赵红 ;
刘武仁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1) :163-169
[5]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孙国峰 ;
徐尚起 ;
张海林 ;
陈阜 ;
肖小平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18) :3776-3783
[6]  
耕作方式转变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J]. 韩宾,孔凡磊,张海林,陈阜.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7]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效应影响研究进展 [J].
张海林 ;
孙国峰 ;
陈继康 ;
陈阜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2) :4275-4281
[8]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线虫c-p类群及功能团的影响 [J].
胡宁 ;
娄翼来 ;
梁雷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6) :2349-2353
[9]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J].
冯福学 ;
黄高宝 ;
柴强 ;
于爱忠 ;
乔海军 ;
黄涛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499-2506
[10]   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王晶 ;
张仁陟 ;
李爱宗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6)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