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初步育成了第一批株高80厘米上下,抗倒伏,兼抗条、叶锈病,中熟、熟相正常的半矮秆丰产新品系,可望投入生产利用。主要经验体会如下:(一)狠抓矮秆目标,见矮就选,去粗求精,逐步提高。(二)自力更生创造“矮源”,并及时加工利用。其中以蚰包麦(半矮)/有芒白2号(高)这个组合的半矮秆半成品表现较好,随即取其 F3、F4优良选系与抗病、有丰产潜力的“洛类”品种(如山前麦、洛夫林13等)进行第二轮杂交,从而较为顺利地解决了矮化与“早衰”、抗病等的矛盾。(三)配置组合时自以矮/矮为上策,但如果材料不具备,也可采用中/中(如京双号×山前麦等),甚至中/高(如洛夫林13×有芒白4号等)的组合,因为在我们的实践中,超矮亲遗传相当普遍。如果配置早代复交,矮秆亲本的比重最好不少于1/2,其中矮/丰//矮/抗的方式要比丰/抗//矮为好,因为前者有可能在复交第一代就分离出矮秆植株。(四)对部分半矮秆株系进行单株产量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与穗粒重的相关比千粒重与穗粒重的相关为显著,而穗粒数的遗传力又不及千粒重的遗传力为高,因此今后选样单株的丰产性时,对这两个性状应统筹兼顾,不要过分强调粒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