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国际航运网络演化

被引:46
作者
王列辉 [1 ,2 ]
朱艳 [1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航运网络; 空间格局; 枢纽;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5 [对外经济关系]; F552 [中国水路运输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20205 ; 082303 ; 1201 ; 0202 ;
摘要
建设海上航运通道和国际航海运输网络,增强国际联系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之路")的基本条件。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的中国集装箱航运数据,论文运用枢纽度模型、复杂网络方法以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等分析工具,重点分析了中国与"海丝之路"沿线国家的航运网络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国际航运网络特征:1995-2015年中国与"海丝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范围扩大;国际航线分布呈现集中化趋势和距离衰减特征;首位联系国家保持稳定,首位联系港口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变动较大;(2)国内航运网络特征:中国通往"海丝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海运输枢纽形成,网络层级结构明显,由一主一副的双中心(香港港、上海港)向四中心(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香港港)发展,且上海港—宁波港航线重合度较高,竞争激烈,香港港部分航线转移到深圳港,形成错位发展;国内港口和航线分布呈现分散化的特点,航线南退北进,体现在西南沿海地区的港口退出"海丝之路"航运网络、珠三角港口地位的下降、长三角港口地位的上升、环渤海地区逐渐与"海丝之路"沿线国家建立起直接联系;枢纽港口对外联系方向较为集中,但已出现分化,除了新加坡港外,巴生港、丹戎帕拉帕斯港、科伦坡港等港口与中国联系紧密;(3)整体上,"海丝之路"沿线航运网络经历了发育阶段、等级化阶段、网络化阶段的发展演化,受全球化、运输技术变革、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等因素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265 / 228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   我国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及演化 [J].
王绍卜 .
经济地理, 2016, 36 (08) :93-98
[2]   直航背景下海峡两岸集装箱港口体系空间结构——基于复杂网络的视角 [J].
王列辉 ;
洪彦 .
地理学报, 2016, 71 (04) :605-620
[3]   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曾庆成 ;
吴凯 ;
滕藤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1) :25-30
[4]   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J].
曹有挥 ;
蒋自然 ;
陈欢 ;
吴威 ;
梁双波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11) :1430-1440
[5]   海上丝绸之路的布局和结构 [J].
于铭 ;
徐祥民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9 (05) :133-138+144
[6]   新苏伊士运河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J].
苏庆义 .
中国远洋航务, 2015, (09) :20-21+10
[7]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航运与贸易关联度研究 [J].
姜宝 ;
李剑 ;
宫春霞 .
世界经济研究, 2015, (07) :81-88+129
[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范围、战略特征与发展愿景 [J].
黄茂兴 ;
贾学凯 .
东南学术, 2015, (04) :71-79+247
[9]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网络的时空分异 [J].
范斐 ;
刘承良 ;
游小珺 ;
肖泽磊 .
经济地理, 2015, 35 (06) :109-115
[10]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J].
曾庆成 ;
滕藤 .
中国航海, 2015, 38 (02) :122-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