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状况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40
作者
范士杰 [1 ,2 ]
王蒂 [1 ]
张俊莲 [1 ]
白江平 [1 ]
宋吉轩 [2 ]
马智黠 [3 ]
机构
[1]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
[3] 贵州省威宁县农业局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方式; 模型; 土壤含水率; 水分胁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32 [马铃薯(土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针对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频繁出现的干旱问题,试验于2009-2010年设置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GMPM)、绿肥聚垄栽培方式(GM)、地膜覆盖栽培方式(PM)、普通翻耕栽培方式(CK)4个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并用FLINT1模型对水分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翻耕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cm)含水率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2.93%,6.30%和10.88%。封行后,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含水率比对照平均低6.35%和6.40%。FLINT1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地膜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栽培方式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有一定的水分胁迫。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增加25.6%,但是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降低15.8%。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技术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271 / 279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