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空间预测方法

被引:19
作者
张忠启 [1 ,2 ]
史学正 [1 ,2 ]
于东升 [1 ,2 ]
王世航 [1 ,2 ]
徐胜祥 [1 ,2 ]
机构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克里格插值;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壤采样点准确预测土壤属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结合辅助信息的克里格空间插值应用广泛,但将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作为辅助变量提高预测精度的研究鲜有报道。以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余江县为案例区,用网格法采集254个土壤样品,通过普通克里格(OK)和以土地利用方式为辅助变量的克里格(KLU)方法对土壤有机质(SOM)和土壤全氮(STN)进行空间预测,并通过102个验证点比较了两种方法的预测精度。分析表明KLU对SOM和STN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SOM=0.786,rSTN=0.803)明显高于OK(rSOM′=0.224,rSTN′=0.307);OK对SOM和STN的预测RMSE分别为12.48g.kg-1和0.64g.kg-1,而KLU的预测RMSE分别为6.86g.kg-1和0.37g.kg-1,仅为前者的55%和58%。可见,KLU对研究区SOM和STN的预测精度均大幅提高。同时分析也表明,KLU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M和STN预测精度的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对旱地预测精度的提高幅度最大,对林地预测精度的提高幅度最小,水田则介于两者之间。研究表明,KLU是南方红壤丘陵区进行SOM和STN空间预测的现实和高效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5338 / 534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基于环境相关法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 [J].
连纲 ;
郭旭东 ;
傅伯杰 ;
虎陈霞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7) :237-242
[2]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区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异特性[J]. 李元寿,张人禾,王根绪,赵林,丁永建,王一博.环境科学. 2009(06)
[3]   太原市农业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张建杰 ;
李富忠 ;
胡克林 ;
张强 ;
郭彩霞 ;
黄元仿 .
生态学报, 2009, 29 (06) :3163-3172
[4]  
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J]. 黄山,芮雯奕,彭现宪,刘武仁,张卫建.环境科学. 2009(04)
[5]  
Crop Yield and Soil Responses to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a Red Soil in Southern China[J]. ZHANG Hui-Min1,2,3,WANG Bo-Ren1,XU Ming-Gang1, and FAN Ting-Lu1 1Key Laborator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Nutrient Cycling,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and Institute of Agricul- 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2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Yangling 712100 (China) 3Dep
[6]   中国土壤温度的空间预测研究 [J].
张慧智 ;
史学正 ;
于东升 ;
王洪杰 ;
赵永存 ;
孙维侠 ;
黄宝荣 .
土壤学报, 2009, 46 (01) :1-8
[7]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J].
邱建军 ;
王立刚 ;
李虎 ;
唐华俊 ;
Eric Van Ranst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1) :154-161
[8]   利用高程辅助进行土壤有机质的随机模拟 [J].
柴旭荣 ;
黄元仿 ;
苑小勇 ;
髙如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12) :210-214
[9]   不同研究尺度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J].
王淑英 ;
路苹 ;
王建立 ;
杨柳 ;
杨凯 ;
于同泉 .
生态学报, 2008, (10) :4957-4964
[10]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illage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Using the Minimum Detectable Difference Concept[J]. X. M. YANG,C. F. DRURY,M. M. WANDER,B. D. KAY.Pedosphere.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