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地震分布、震源机制及应力状态

被引:12
作者
吴忠良
臧绍先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关键词
千岛; 鄂霍次克海; 地震; 震源机制; 应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71年1月至1982年12月的地震资料,研究了千岛岛弧地区的地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进而讨论了贝尼奥夫带的形态及应力状态。地震分布于沿海沟展布的NE向的弧形带上,除地壳内地震外,形成明显的贝尼奥夫带,贝尼奥夫带最深达619公里,两侧较浅,少于200公里,倾向近于NW55°,倾角为45°。地壳内的压应力轴位于NW方向,且接近于水平,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挤压;俯冲带上应力轴随深度变化:114公里以上的T轴沿俯冲方向,114公里至175公里震源机制解分为两组,T轴沿俯冲方向和P轴沿俯冲方向;320公里至440公里范围内P轴有接近俯冲方向的趋势,但较为分散;515公里以下P轴相当集中,且沿俯冲方向。本文对这种应力分布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日本海及中国东北地震的深度分布及其应力状态 [J].
宁杰远 ;
臧绍先 .
地震地质, 1987, (02) :49-61
[2]   缅甸山弧地区Benioff带的形态及其应力状态 [J].
臧绍先 .
地球物理学报, 1987, (02) :144-158
[3]   地震断裂和应力场 [J].
臧绍先 .
地震地质, 1981, (03) :37-46
[4]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volcanism in Kamchatka, Kurile Islands, and Hokkaido Part 3: Southern Kuriles and Hokkaido[J] . Studia Geophysica et Geodaetica . 1984 (3)
[5]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volcanism in Kamchatka, Kurile Islands, and Hokkaido[J] . Studia Geophysica & Geodaetica . 1984 (2)
[6]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and volcanism in Kamchatka, Kurile Islands, and Hokkaido Part 1: Kamchatka and northern Kuriles[J] . Studia Geophysica et Geodaetica . 19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