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叉河小流域不同景观结构中径流磷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16
作者
张洪
单保庆
尹澄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径流; 磷形态; 巢湖;
D O I
10.13671/j.hjkxxb.2008.03.011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选取巢湖六叉河小流域,研究了流域内不同类型景观降雨产流过程中径流磷素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旱地径流中总磷、溶解性总磷、颗粒态总磷、总活性磷、颗粒态活性磷的浓度最高,水稻田次之,河道中最低.颗粒态磷是旱地和水稻田磷素输出的主要形态,颗粒态活性磷占总活性磷的80%以上;而河道径流中各种磷形态浓度值均较低,总磷浓度均值在0.4mg.L-1以下,磷素输出以溶解态磷为主.磷素由旱地经过水稻田向河道传输过程中,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河流中颗粒态磷浓度降低至50%左右,活性组分浓度显著降低.由水塘、沟渠等组成的多水塘系统不仅降低了磷素输出的总量,而且对活性磷有较强的削减作用,在非点源流域控制及水源地水质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50 / 557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