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观之、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以先秦为中心看中国文化的认知取向

被引:18
作者
杨国荣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认知; 以道观之; 察类; 明其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事实的认知与价值的评价彼此交错,从道、礼和语言的层面观察,认知都展现出以人观之的向度,其过程不仅限定于狭义的对事实的把握,也同时指向价值的评价。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这种认知取向既表现为以道观之,又呈现为以类观之。前者关注对象本身的关联性、整体性、过程性,内含辩证思维的趋向;后者从类的层面把握对象,并以类同为推论的出发点,体现了不同于演绎推理的思维特点。能知层面的以人观之与所知层面的以道观之、以类观之,同时指向知行过程的有效性、正当性、适宜性,并在中国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明其宜的认知取向,而论证与特定情境的适合,既涉及理,又关乎事,在实践过程中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认知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9+205 +205-206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哲学 [J].
金岳霖 ;
钱耕森 .
哲学研究, 1985, (09) :38-44
[2]  
体知与人文学.[M].陈少明; 主编.华夏出版社.2008,
[3]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冯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通志二十略.[M].(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
[5]  
春秋繁露义证.[M].(清)苏舆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
[6]  
陈亮集.[M].(宋)陈亮 著;邓广铭 点校.中华书局.1987,
[7]  
中国古名家言.[M].伍非百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  
齐民要术校释.[M].(北魏)贾思勰 原著;缪启愉 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
[9]  
穆勒名学.[M].(英)穆勒(J.S.Mill)著;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
[10]  
二程集.[M].(宋)程颢;(宋)程颐 著;王孝鱼 点校.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