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

被引:48
作者
于伟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现代性; 理性; 后现代性; 教育观; 和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所谓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特点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为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在启蒙精神的指引下,教育理论也开始了现代性之路,主要表现在目的观、研究观、课程与教学观、教师观上。现代性及其教育观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现代性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观也没有丧失它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性的教育观之出路在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教育观的有机整合,即走和合之路。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生命与教育.[M].冯建军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德意志意识形态.[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3,
[4]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陈嘉明等著;.人民出版社.2001,
[6]  
现代之后.[M].姚大志著;.东方出版社.2000,
[7]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德]康德 著;何兆武 译.商务印书馆.1990,
[8]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德]赫尔巴 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德]康德(Kants;I·) 著;苗力田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J].
王策三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03) :5-23